垃圾分类有讲究,来看各地高招!

南孔圣地 衢州有礼2019/11/2 15:26:59
0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

我市各县(市、区)都创造出一批特色亮点

看看大家都有哪些高招——


柯 城 区

一、垃圾分类刘坂模式。刘坂村按照农户就近方便原则,分为7个网格,同时一个网格也是一个投放点,投放点明确管理人员、投放时间、投放地点。每天上午6:00-8:00农户将分类好的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只要定时定点投放,即可获得价值0.5元的积分,可累积也可月底到再生馆兑换相应价值的物品。同时,通过定期督查指导、定期评比公示,开展“垃圾分类优秀户”月评、“优秀管理员”评比等考评制度,实现垃圾分类长效可持续运行等措施,充分调动农户垃圾分类参与的积极性,变“要我分”为“我要分”。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135.jpg

二、创设垃圾再生馆。近年来,柯城区积极探索“垃圾再生馆”垃圾分类模式,通过创设“垃圾再生馆”实体连锁等途径,将分散零碎的垃圾兑换点建成集中统一的兑换回收平台,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的无缝衔接。统一制定“垃圾再生馆”建设标准,做到门头设计、LOGO设计、配置标准、服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八统一”。每个垃圾再生馆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分为前台接待区域和后端垃圾中转区域,配备桌椅、商品货架等,群众可通过垃圾换取积分,兑换各类生活用品。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02.jpg

三、资源化处理站点第三方运维。按照源头减量的工作要求,科学谋划,精准实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建设,同时一并向厂家采购第三方运维服务,由厂家进行定期维护更新,全过程进行密闭化、智能化管理,垃圾处理设施周边基本无恶臭排放。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06.jpg



衢 江 区

一、党建统领、做实网格,打造工作闭环。充分发挥“党建统领、网格治理”的作用,从垃圾分类入手,将全区划为732个全科网格,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以联系领导及驻村干部为网格指导员、村主职干部为网格长、其他村两委干部为网格员的垃圾分类工作组,利用保洁员“全域覆盖、包干到户”的特点,将保洁员全部纳入网格,实现责任到户到人、管理到边到角,农户源头分类正确率已由不足30%提升至85%以上。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09.jpg

二、党员上岗、干部带头,调动各方力量。通过组团联村、两委联格、党员联户,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起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员、辅导员、宣传员、监督员”责任,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周家乡上岗头村原来基层基础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就是从垃圾分类开始,干部带头、群众紧跟,凝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一顺百顺,短短一年时间,就从原来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了白富美的“网红村”,“党员上岗、干部带头”也成为了该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最好诠释。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12.jpg三、联动治理、文明乡风、建设乡村。以垃圾分类工作为契机,压实乡镇党委的主体责任,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作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评选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力量,实现治村与治人同步,促进了乡风文明。全旺镇岩头村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村里老年协会、巾帼志愿者等社会团体不仅自发参与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创建等环境整治工作,更主动参与到平安建设、矛盾化解等基层治理当中。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15.jpg



龙 游 县


一、深化提升“贺田模式2.0”。通过“村情通”活动,提升“村情通+垃圾分类”模式覆盖率、关注率,充分发挥“村情通+垃圾分类”作用,开展“村情通+垃圾分类”常态化督查排名通报,并与龙游县“村情通+全民网格”标杆村创建工作相结合,以“编号分类垃圾桶+二维码扫码评分上网”提升“源头分类可追溯机制”,以“专设终端+就地减量综合利用模式”升级“就地还山还田简单利用模式”,以“保洁员(分拣员)上门收集二次分拣+农户分类小桶倒分类大桶(池)”并配备监管员等模式,优化“定时定点投放”机制。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18.jpg

二、总结提升市场化保洁、垃圾分类一体化试点工作。去年,该县以农村保洁和垃圾分类市场化为方向,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农村全域保洁和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全域市场化保洁运作机制,并实行“政府考核监督、公司专业管理、垃圾分类运输、保洁员责任到人” 的四位一体考核管理模式。今年,各试点乡镇(街道)发动村妇联干部群众利用微信群及时反应保洁不到位、不及时等问题,强化县、乡、村三级对相关保洁公司日常的层层督查、考核等措施,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置的运维体系建设。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20.jpg

三、加强农村保洁人员的规范管理。推行农村所有保洁(清运)人员统一着装作业,并纳入每月清洁工程督查内容。推行农村保洁人员实名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保洁人员的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着力解决农村保洁低效、管理松散等问题,促进保洁队伍规范管理。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23.jpg



江 山 市

一、试点PPP模式,探索多元投入模式。启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市场化“PPP”运作模式。通过政府采购,构建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城乡环卫一体化综合运营服务。因地制宜推行“机械作业+快速保洁+人力保洁”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步建立“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市场运作、管干分离”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村环卫作业常态化、专业化、机械化。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26.jpg

二、建设阳光堆肥房,垃圾变成抢手货。为解决垃圾终端建设问题,该市与浙江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合作设计阳光堆肥房,建成后,每间处理房可堆放垃圾20立方米,屋内垃圾集纳满以后,冬天封闭60多天,夏天仅需40-50天即可制成高效有机肥,用于种植农作物或绿化施肥。据统计,江山市共建有阳光堆肥房119个,已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中心村终端设施全覆盖。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29.jpg

三、农村保洁资金自筹,破解资金不足瓶颈。江山市通过农村保洁资金自筹试点工作,对开展自筹农村保洁资金试点乡镇(街道)、村进行奖励。全市5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全面开展保洁资金自筹,旨在通过自筹经费的方法,引导群众树立“谁污染、谁付费”的自觉意识,建立“村级主导、群众自愿、村洁居美、群众满意”的农村保洁长效机制。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31.jpg



常 山 县

一、“1”元唤醒农民主体意识。垃圾分类农民是主体。为进一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积极性,常山县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发动群众自愿缴纳每人每月1元的村庄垃圾保洁费,不足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其次,积极推行市场化的保洁方式,优先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本村的垃圾清运承包和日常保洁,发挥村民治理的主体作用。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34.jpg

二、“1”元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垃圾分类设备是保障。垃圾处理终端建设是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有效运行的关键。推行“1”元保洁经费后,农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今年新实施的5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建设项目,获得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全部实现了“无障碍”施工。同步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通过在各乡镇(街道)划分示范片区,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展示节点、培育垃圾分类示范户并挂牌展示,深化农村垃圾二分法。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37.jpg

三、“1”元健全督查考核机制。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3员工作网格化的督查保障机制得到全面完善,通过开展“最美垃圾分类示范户”“最美垃圾分类创建户”等评选,逐步让村民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乱倒垃圾可耻”的观念,同时积极鼓励村民运营钉钉、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开展垃圾分类有奖督查“随手拍”活动,只要村民每拍到一处垃圾乱堆、乱倒等行为,上报给乡镇(街道)“四个平台”,经核查属实的给予5-20元不等现金奖励,对乱扔垃圾的农户取消垃圾分类示范户评比资格。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40.jpg



开 化 县

一、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凝聚农村垃圾分类合力。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门微信工作群,建立“1+X”网格模式,加强网格入户宣传,组织妇女干群观看并参与垃圾分类小品表演、垃圾分类排舞、垃圾分类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42.jpg

二、规范模式,强化运行,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效率。创建了“农户源头分类,分片包干劝导,统一上门收集,终端无害处理,村规民约规范”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开化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给每个农户配分类垃圾桶,引导农户分类,落实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并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45.jpg

三、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激发农村垃圾分类活力。探索了“垃圾兑换超市+便民服务废品收购站”的路子,开办垃圾兑换超市,积极引导村民把烟蒂、酒瓶等拿到“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创新建立了“积分制”,明确生活垃圾可先兑换成积分,积分可累加,再用积分兑换成商品。截至目前,全县共开设垃圾兑换超市255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48.jpg

四、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实现农村垃圾分类长效。县清洁办每月对农村卫生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督查,督查结果进行排名通报与以奖代补资金相挂钩,并在《今日开化》、开化电视台《直击》栏目进行曝光。创新性地将义工积分奖励制度引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中,鼓励村里党员带头组建保洁义工队伍。将垃圾源头分类明确写入村规民约,帮助农户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微信图片_20191102083250.jpg




来源:衢州新三农

编辑:徐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