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抢”,还有多少江山人记得?

江山文旅2021/7/26 16:14:46
0

对于“双抢”这个词

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有听过

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

这是一份融入血液与骨骼里的记忆

那时候,大家种的都是两季稻,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要立即耕田插秧,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颗粒无收。在收稻、插秧这一收一种之间,总共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所以叫“双抢”。

大暑节气,现在我们坐在空调房里,吃着冰西瓜感受着夏日的清爽。而当时的农民在没有任何防暑措施的烈日下,进行着一场超高强度的劳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当时“双抢”的故事,忆苦思甜:

讲述人:碗窑乡府前村党委副书记何松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是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那个时候还是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体制。我们的生产劳动归生产队管理。七月中旬过后,就到了“双抢”季节。早稻要抢收,晚稻要抢种,时间紧,任务重。

当时的生产队,只有队长家里有一个钟。每天5点,天蒙蒙亮,队长就吹响了开工的哨子。这时村子里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呦喝声,只几分钟,大家聚拢前来,听队长分配劳动任务。每一天都在抢收、抢种的忙碌中度过。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有一次,大伙儿听到哨声之后起来收割稻谷,当时天黑黑的,大家以为和往常一样,就铆足干劲开始了一天的活计,等一亩田收割完之后,天还是黑漆漆的,大家开始提出了疑问“平时这个时候,应该早上了,怎么今天太阳还没上来。”队长拿出闹钟一看,才凌晨5点钟。原来呀,是队长看错了时间,把凌晨2点看成了5点,早早就把大家叫了起来。

当时每家每户都有一本记工分的小册子,生产队里每个人的出勤情况由记工员记录。每到晚上,干了活的人都会来生产队的记工房里记工分。在记工房内,相熟之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一起唱当时那个年代电影的主题曲,热闹非凡。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分田到户,农村的景象如一夜春风吹开的千树梨花,桎梏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下子被打破解放。“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时代终于划上了句号。

分田到户后,分到的田少了,但大家积极性更高了,毕竟是“自己的田”,“双抢”起来更卖力。早上的时候,天刚亮,就要去田里收割水稻。戴一顶草帽,身上披一条毛巾,就到田里去抢收了。右手握着镰刀,左手握着稻子,朝着水稻底部挥舞镰刀,阳光照射在身上,汗水慢慢将衣服浸透,看到丰收稻子成片成片倒在地上,尽管累,但心里却充斥着一股名为喜悦的情绪。

插秧的时候也不好受,尤其是这个时节,常言“小暑一过,一日热三分”。顶着烈日,弯下腰,将嫩嫩的秧苗种下,感受着“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傍晚,稍微凉上那么一些,却要忍受蚊虫、蚂蝗的“轮番轰炸”。插着秧苗,突然觉得小腿上痒痒的,仔细一看,一条吸饱了血、肥溜溜的“小东西”正叮在那儿,使劲一扯,一股鲜血直往下流……晚上躺在床上像散架了一样,但第二天依旧要顶着酷暑,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双抢”之中。

脚踩的打稻机发出了“嗡嗡嗡嗡……”的声音,飘荡在田野上。知了也在声嘶力竭地嘶鸣着,好像在倾诉着炎炎夏日。两种声音在田野上空交织,奏出了农民的艰辛,农民的心酸……

那个时候邻里关系特别好,互帮互助成为了邻里间的一种默契。当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门打工,留在乡下种田的人少了,周围邻居三五家人会一起约好,主动帮忙,将缺少劳动力的村民家中的田“抢”出来。抢收水稻时,动作快的村民收割完自家田里的水稻后,眼看天色渐晚,邻居的田还未收割,他们会放弃休息,主动帮邻居收割水稻。

曾经忙碌的田野,而今也多了一份宁静。现在,江山的大部分农田改种了单季稻,加上农业机械化推广,曾经的“双抢”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份苦,那份累,那份不用“双抢”也能吃饱饭的渴望,以及那份融进血液里的“双抢”记忆。


来源:江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