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乌溪江畔的猕猴桃熟了

衢江文旅2019/9/6 16:57:34
0

“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猕猴桃原产于中国,自古深受喜爱,享有“水果皇后”的美誉。

八九月份,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听闻地处乌溪江库区仙霞湖腹地的衢江区举村乡盛产红心猕猴桃,9月4日,记者慕名前往。

1.jpg

举村乡位于衢江区南部,距衢州市区60公里,与遂昌县交界。盘桓于曲折乡道,畅游于山水之间,阴蒙蒙的天忽而转晴,乌溪江在阳光照耀下碧绿无暇,犹如藏于深山的翡翠。

车子在举村乡举村村停下,不远处的山坡上,大片的猕猴桃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下面挤满了套袋的猕猴桃。

敢于“吃螃蟹”的人

来到举村村大坑自然村,只见沿途紫薇花盛放。拐进一户整洁的农家小院,大堂里,73岁的罗樟英正手脚麻利地包装猕猴桃,“家里四个女儿,各有本领,数荷仙最吃苦能干。”对于留守家乡创业的大女儿,老人不吝夸奖。

“这不,荷仙一大早就带着500多斤猕猴桃去廿里镇打包发货了。”章荷仙的丈夫刘宝财和记者讲起一家人与红心猕猴桃的渊源。

刘宝财、章荷仙夫妇是举村乡最早种植红心猕猴桃的农户。2012年,他们砍掉十多亩椪柑,改种红心猕猴桃,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是2010年,家里十多亩橘园收了4万多斤椪柑,一共才卖了2000元,我们一下子就灰心了。”章荷仙的妹妹章桦是电视纪录片《姐妹》的主人公,也是走南闯北的纪录片导演。老家地处乌溪江库区,增收困难,章桦一直想帮助家乡的大姐寻找新产业。在章桦一位朋友的帮助下,2012年,刘宝财、章荷仙夫妇从四川引进1000余株红心猕猴桃种植。“当年晒死了400余株,后面又补种。起初,没有经验,不懂得授粉,花开得很好,不结果子,找专家一看,人家笑了,你这里没有雄花。”刘宝财笑谈,当年是四处求教、摸着石头过河。

话语间,罗樟英端上来一盘剥皮切片的猕猴桃,翠华香扑,可谓“滴露玲珑透彩光”。一口咬下去,鲜、香、甜、酸,余味无穷。

“为了种好猕猴桃,我们付出了很大精力。”刘宝财介绍,猕猴桃施的是有机肥,浇灌的是山泉水,用的是生物防虫技术。“这段时间,山里野猪等野生动物要来偷袭果子,我每晚都住在山上,驱赶野猪。”2015年,猕猴桃投产,1000余斤猕猴桃卖了1万元;2016年猕猴桃收入3万元;去年产量达1万余斤,平均每斤卖10元,收入10万元左右,夫妻俩注册成立了荷美家庭农场。“猕猴桃已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今年产量可达1.5万斤,特级果每斤卖15元,一级果12元,收入不会比去年少。”刘宝财相告,通过采摘游和网络销售,他们家的猕猴桃销往全国各地。

从甜一家到甜多家

刘宝财、章荷仙夫妇种植猕猴桃成功,带动了当地群众自发缩减橘园,规模改种红心猕猴桃。2015年至今,仅举村村,有近100户农户改种猕猴桃,种植面积250亩。预计今年全村猕猴桃产量超过3万斤。

举村乡至诚家庭农场的翁天真在猕猴桃下套种三叶青,采用生态种植方式,每斤猕猴桃售价高达30元。“今年3000株猕猴桃只有1万多斤产量,全部被预订光了。”翁天真说。

“我们老两口种了100棵猕猴桃,一亩多地,去年收入有一万七八千元呢。”走进村民邱水泽家,73岁的老伯笑得合不拢嘴。2015年起,举村乡着力扶持猕猴桃产业,帮助库区群众增收。同时,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前来给村民授课,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提高猕猴桃产量和种植效益。

“老妈种的红心猕猴桃,马上就要开采了,亲们预订开始了。”“老妈种的猕猴桃,暂定周末第一批,要的赶紧联系我。”进入八月底,邱水泽的儿子邱雪群发布的朋友圈清一色都是猕猴桃,“老家的红心猕猴桃,口味的确很不错,朋友圈的好友都给我面子,老爸老妈也挑出最好的果子给大家。”邱雪群坦言,去年,猕猴桃根本不够卖,有些朋友没吃到,今年都来提前预订。

邱老伯对此十分欣慰。“果子,我们现在是懂得怎么种好了,销售却是一点不懂,多亏了家里的年轻人,儿子、女儿、侄女都帮忙在网上售卖,2000斤果子基本半个月就能卖光。”

邱老伯相告,并不是每户村民都不愁销售。“隔壁角山自然村的黎水福、胡朗珠老两口就没有这么幸运,老两口都70多岁了,种的猕猴桃比我们还多些,品质也很好,只是儿女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懂网络销售,家里的猕猴桃卖不上价。”邱老伯说,去年,他还让儿子帮黎水福家卖了一些猕猴桃,今年儿子工作忙,可能顾不上了,希望记者能帮忙呼吁下,大家多来举村玩,带点当地的红心猕猴桃回家。



来源:衢州晚报

衢州有礼无线衢州.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