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毕业生就业新气象 推崇和践行慢就业

教育2017/1/15 15:57:13
0

       从1月初开始,高校纷纷放寒假,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们陆续从全国各地返回东营。对于2017年应届毕业生而言,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寒假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有些在寒假就已经步入就业准备期。通过几天的调查,记者发现,准毕业生们相比往届,在就业方面,少了无头苍蝇般的乱撞,也少了些许急躁,不再拘泥于传统行业。他们是慢就业的推崇者和践行者。

  坚守自己的梦想 兼顾满足父母愿望

  1月10日上午,刚踏上上海虹桥到济南西高铁的刘佳宁(化名)得知国考成绩发布的消息后,她首先激动了一会儿,随后便平静地查成绩,140.8分、“有希望。”她在心里说道。随后她打开了面试名单,发现所报岗位的面试线竟然高达142.9分。

  “东营这个三线城市的公务员考试面试分数线越来越高,竞争激烈,没进面试并不遗憾,毕竟回家乡做一名公务员并不是我想要的,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刘佳宁表示。

  国考是一个分水岭,毕业生们的职业选择也因此分出不同的道路。有的毕业生表示自己会坚持公考之路,希望在接下来的事业单位招考、各省省考中能够顺利“上岸”,也有不少毕业生打算放弃公考。胜利学院就业处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以前的学生就是大家都考我也试试的心态,但这届毕业生会通过了解,分析自己是否适合以及喜欢再做决定。”

  据了解,本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比以往更加强烈地挑战着父母的观念。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坚守自己梦想的同时也会兼顾父母的希望,“为了不让他们生气,我会去尝试他们给划定的就业路子,比如考公务员,但我也在努力跟他们交流,我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放心。”深圳大学2017届毕业生王潇说出了许多处于夹层中的毕业生们的想法。

  先学技能再就业 逃离传统行业

  那除了公考这条路,2017届毕业生们对工作的期望和规划又是怎样的呢?刘佳宁告诉记者,自己是学新闻专业的,却并不打算进入体制内或传统媒体工作,她对新兴的界面设计有着浓厚兴趣,而且该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她花2万余元在上海报名了UI前端设计的课程,大年初六就要去上海学习,打开就业的新领域。她还告诉记者,她们班同学还有去学会计、编程、新媒体技术的。

  “锁定兴趣职业,先学技能,再就业”成为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趋势。个性十足的“95后”们十分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8成以上受访者在职业选择方面将个人兴趣作为首要考虑。而在大学课程之外学技能也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推崇。

  近年来,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获知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个个新兴领域也逐渐被他们所了解,他们的就业渠道早已不仅限于行政机关和传统企业,毕业生在就业时,还显现出专业跨度大、逃离传统行业的特点。

  即将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张萌学的是石油方面的专业,他买了一个尤克里里(一种乐器),打算寒假期间跟老师学习。从石油到音乐,跨度之大得到了身边不少人的质疑。“我是油田子女,但我已经不看好这个传统资源行业了,所以不会进入油田工作。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职业首先应该是自己喜欢的,只要认真做,就能做好。”张萌坚定地说。学金融的做了餐饮、学农学的做了记者、学工科的做了灯光师,这些学长、学姐的经历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慢就业急不得 工作是种生活方式

  谈及对工作的看法,记者发现,“95后”毕业生们有更多的独立想法,他们中的大部分认为:工作首先是生活方式,其次才是谋生手段。他们追求在职业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些准毕业生在寒假并未为就业做特殊安排,只想看看书、享受跟家人团聚的新年、出去转转看看。山东财经大学的王楠告诉记者:“都说我们就业压力大,那么也急不得,那我们就享受慢就业的过程,总比盲目就业要好。”王楠打算毕业后创业,他打算先去支教,认识社会,再通过旅行去考察合适的创业项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当一名插画师,工作之前,打算用半年时间去成都、丽江、西藏这些地方旅行,增加阅历、激发灵感,边走边画,趁年轻多出去走走。”长安大学2017届应届毕业生小茹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