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书签》:带动更多听众一起读书

南孔圣地 衢州有礼2018/6/19 20:00:26
0

从16岁开始走进广播,到今天已经有18个年头了。中间南下南粤之滨找寻过生活的改变,北上中传伏下身心求过学,进而走进更为简洁明了的声音圈,接近而立之年回过头来走回家乡又扎身进了广播。

自己打小儿其他爱好不多,看书这件事倒是属于一直保持着的习惯,从初中第一部大部头《笑傲江湖》开始,小说、历史、文化等类型一直是偏好的大类。这么些年南来北往,也经历着广播的节目形式在不断更新变化,但核心其实一直没变——做听者听得住的广播。自己主持过的节目类型也一直在增加,而做一档读书类的节目始终是心里的一个念想。

2016到2017年,是我印象中媒体与文字、文学相互糅合与发酵反应极其蓬勃的两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系列极具生命力和传播力的电视节目播出,在遍地新兴媒体迅速传播下,优美文字的看与读已然是一种有力量的存在形式。

2018年4月9日,衢州交通音乐广播FM97.5改版,酝酿已久的《小林的书签》正式开播。节目定位为一档以主持人推荐播讲与节目中邀请嘉宾进行推荐播讲相结合的日播类电台直播节目,时长1小时,直播时间安排在中午11点至12点。

一档日播的读书节目,最大的挑战从最初来说,是好听和有用,这也体现了一档节目的社会价值本质,而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挑战就会变成如何保持持续稳定。没有以整体节目组为人力物力支撑,只有一个主持人身兼所有岗位、角色、分工的电台日播读书节目,首先一点就是无法做到每一期节目深耕完一本书。而电台收听模式也从八九十年代的陪伴式常态到如今的片断式常态,如果一本书分成十天半个月以上的时间来慢慢品读,也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因此我决定每周以一到两期节目邀请嘉宾、三到四期节目分享一本书的大体形式来框定节目的整体节奏,以一周时间为一个小周期,这样既不会让一本书的分享显得太过浅尝辄止而索然无味,又不至于让分享一本书的战线拖得过长而失去吸引力。初步设定,分享一本书,在第一期节目中会着重从书籍的外围去挖掘一些相关资料进行介绍,比如作者的生平背景、书籍的写作年代、其他人对作者对书籍的相关评价介绍等知识,让听众建立对书的兴趣点。之后在第二及第三期节目中再选择性地来分享书籍中的具体内容。而在节目嘉宾的邀请上,更多地以单位或职业的组团方式,一定的时间段内一个单位或一个职业的群体来参与节目的直播,除了分享书籍和文字之外,也可以比较全面地带来一个单位或一个职业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节目开播后,经过二个多月的实践运行,获得很多听众的认可。不少听众表示在节目中接收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听过的有意思的话题、知识点,一些听众表示一些本来看过的书,经过节目中的分享推荐后,又产生了重新再读一次的想法。同时在节目嘉宾的邀请上,我们首期直播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医生,与听众一起分享了读书收获和衢州有礼的践行、倡议。之后我们开始邀请全市公安战线的工作者,在二个多月的多期节目中,缉毒、经侦、交警、车管、宣传口、户籍与出入境窗口,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者在节目中讲述工作、分享读书、阅读文字,通过这些节目,广大听众对公安工作的很多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节目运行至今,问题当然也有出现,比如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节目时长对书籍分享内容的限制。在前几周的节目中,我选择了相对篇幅较短的书籍来进行分享,《小王子》《浮生六记》等,通篇都在十万字以内。尽管如此,三期的节目还是只能分享到书中的极小一部分内容以及基础的情节脉络。如果之后开始分享相对大部头些的书籍,如《人类简史》或《丝绸之路》等数十万字的著作时,节目中该如何取舍,脉络该如何梳理,最多三到四期的节目是否能相对完整地解析清楚一本书,还有赖于在实践中去摸索。

《小林的书签》是我在创意阶段就准备长期经营的一档节目,所以在所有细节设置中,我都做了相对长远的考虑,资料的储备、素材的选择、嘉宾的邀请等,都不是只顾眼前的短视。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主席说读书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就是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身为电台主持人,能在生活中多读书应该算是一件好事,继而借助本地的良好平台,带动更多的听众一起多读书,想来更是一件极好的事。 (作者系集团广播交通音乐频率节目部副主任 舒小林)